足踝扭傷 (俗稱『 拗柴』),是其中一種最常見的運動創傷 (另一種常見是十字韌帶撕裂),大家可能嘗過扭傷的痛苦。國外研究指出踝關節受傷佔整體運動受傷 30%。但很多時候沒有好好處理就變得後患無窮。踝關節受傷的運動員來說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輕則影響運動表現,重則導致踝關節重複性扭傷,要減少運動。
足踝關節的結構
簡單來說,踝關節是由脛骨、腓骨、距骨及跟骨組成。 踝關節周圍韌帶包括有內側三角韌帶 (Medial triangular ligament),外側由前距腓韌帶、距跟韌帶及後距腓韌帶固定。三角韌帶較外側韌帶堅韌,外側有三條獨立的韌帶。
足踝扭傷 (拗柴) 成因
踝關節外翻,內翻的時候,韌帶就會承受額外的拉力,以防關節過度伸展。但當關節過度伸展或彎曲的時候,當受力負荷超出韌帶所能承受的範圍後,就會導致韌帶膠原纖維受損、局部微觀斷裂或整體斷裂,導致足踝扭傷和足踝痛。
運動時,着地失去重心或是受到外來撞擊往往就是最常見令到踝關節扭傷的情況。急速轉向,或者着疲於不平凹凸的地面上亦是另外主要上的原因。
拗柴級別和康復時間
足踝扭傷 (俗稱 “拗柴”) 可分為三個級別:
- 第一級 (輕) – 腳踝韌帶輕微鬆弛,無明顯撕裂,可能有局部腫脹或疼痛,並不影響活動能力。康復時間需約 2-3 星期。
- 第二級 (中) – 部分足踝韌帶撕裂,明顯疼痛,腫脹,輕微影響活動能力。需約 4-6 星期康復。
- 第三級 (重) – 足踝韌帶完全撕裂,喪失活動能力,關節出現不穩,受傷部位有瘀青的情況。康復時間約需 8-12 星期。
拗柴嚴重可致骨裂
足踝扭傷嚴重可致骨折,即骨裂足踝。拗柴常見症狀包括關節腫脹發熱,足踝活動受限而痛楚,2-3 度受傷常見瘀腫以及明顯壓痛,有時甚至足踝不能受力。若你的腳無法站立在地上行走,便需要照 X光去確定有沒有發生骨折。大部份簡單骨折用石膏固定 4-6 星期骨折會開始癒合穩定,較輕微骨折可以用 Walking Boot 固定無須打石膏,但若骨折較複雜/碎骨較多或骨折處對位不正都有可能要做手法固定。
拗柴的處理
相信有急救知識的運動朋友也聽過 “扭傷 PRICE” 的急救學說,大家也不會陌生。再者就向大家輕輕在提一提。以下都是自己拗柴受傷後可以做到的急性處理。
- “ P ” Protection 保護
- “ R ” Rest 休息
- “ I ” Ice 冰敷
- “ C ” Compression 加適當壓力
- “ E ” Elevation 提高或抬高受傷部位
但是 “PRICE” 的學說已經有一段時間,有些夠嶄新的學說提出了,就是 “POLICE”。筆者在這篇腳踝扭傷的文章裏面不想講得太遠,以後有機會再寫一篇文章獨立談論最新的軟組織急性受傷的處理方法,在這先賣一個關子。
除了自己可以處理之外,亦可前往尋找脊科的專業人士或物理治療師幫忙處理。他們都會利用理療儀器例如超聲波消炎消腫,干擾波鎮痛,射頻治療消腫加快癒合和康復時間。
足踝扭傷脊骨神經科治療
很多人都以為脊骨神經科只是針對脊骨進行治療,但其實脊骨神經科訓練裏面亦包含四肢手手腳腳每個關節的診斷、治療、和調整。受傷 “拗柴” 後,足踝關節有機會出現輕微錯位的情況,有文獻亦指出調整為關節傳統治療有等同有機會出現輕微錯位的情況,亦指出受傷後調整踝關節和傳統治療有良好效果。筆者的臨床經驗發現受傷後假如關節有錯位的話,立即調整,之後康復的時間、程度和效果也相當好。
物理治療方面,大部份拗柴都可以按 Love and Peace 原則處理。而物理治療不同儀器都有助加快消腫去瘀同韌帶癒合,復康運動亦可以幫助提升足踝穩定性同力量,減少再受傷機會。
平時注意飲食,預防骨質疏鬆,多做運動,有效幫助骨質強壯些,可以使我人不容易摔倒、扭傷和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