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好多人都試過拗柴(腳踝扭傷),輕則一至兩星期消腫無事,重則又腫又瘀,然後幾個月後足踝都仍然有緊繃、不自然甚至有「卡住」的感覺,到底拗柴應該如何處理?
對於最常見輕度至中度的腳踝扭傷(腳踝韌帶只有輕微扯傷/部分撕裂),最理想的治療理應針對三大方向:
1. 止痛、消炎消腫、放鬆周邊肌肉
2. 恢復腳腕關節活動幅度、改善腳腕力量
3. 提升平衡力,本體反應和腳踝穩定性

拗柴、腳踝扭傷處理及治療
止痛消炎
常用到既治療方式包括冰敷、干擾波治療、超聲波儀器等去達到止痛和舒緩發炎的效果。同時手法治療、按摩等則有效提升患處血液循環、消除腫脹,同時放鬆附近繃緊的肌肉,促進組織復原。
手法治療
關節調整以及伸展和復康運動都有助恢復足踝正常活動幅度。而足踝在扭傷的過程,可導致足部關節例如(talus、calcaneous、Navicular、cuboid等)出現錯位的情況。所以經常聽到運動員拗柴康復過後,但足部依然有不適、奇怪、「卡住」的感覺,好多時候都因為足踝關節存在錯位未有糾正。透過關節調整、關節鬆動等手法治療,則有助徹底解決關節錯位的問題,令足踝回復活動自如。再者,創傷後的韌帶亦有機會出現疤痕組織的粘連,可以深層或橫向摩擦按摩改善。此外,足踝韌帶受傷過後可能變得鬆弛,足踝容易再次外翻扭傷。透過強化足外側肌肉Fibularis muscle, 能夠提升足踝穩定性。同時,及早適量地訓練和刺激肌肉,亦能夠令患處提早適應正常活動量,縮短康復時間。
本體反應訓練
透過平衡、手腳協調、轉向運動刺激自身姿勢的感知能力和反應,令在意外發生例如失平衡和足踝準備外翻扭傷時,身體和腳腕快速反應並作出動作調節,有助大大降低腳踝重覆扭傷拗柴的機會以及受傷程度。
***在日常診症經常遇過很多病人在拗柴後可能只是單單用冰敷或按摩幾日,又或者經歷完消炎止痛第一步,就沒有再進一步徹底治療好韌帶受損的腳踝。雖然可能患處的腫脹和疼痛已大致減少,不至於影響日常活動能力例如站立以及步行,但實際上很多時候腳踝韌帶位置的發炎未有完全消卻,例如依然留有一小處水腫,甚至乎腳踝的活動幅度亦仍有限制或卡住的情況,特別在腳踝外翻動作最大角度、韌帶受拉扯時,活動角度依然受限和疼痛。變相所以好多病人拗柴過後一段時間,足踝位置在日常生活時雖無太大痛楚但卻一直未能重新投入高強度運動,正正就是欠缺了消炎過後的跟進,包括關節活動幅度、力量,以及足踝穩定性都未有完全處理好。結果除了拖長了休養所需的時間,重新運動時亦增加了足踝再次扭傷的風險,造成「慣性拗柴」,變得「手尾長」。